字节跳动资助104册件珍贵古籍修复完成,《永乐大典》“湖”字册将展出
(资料图片)
5月16日消息,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携手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字节跳动公益,三方联合主办的“‘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成果展”上宣布,历时近2年,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资助的104册件古籍已全部完成修复。这次遴选了其中的39件古籍展出,包括《永乐大典》“湖”字册、《瀛環志略》、《楚辞》以及系列金石拓片、黄河舆图、样式雷图档等。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6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字节跳动联合设立“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并在国家图书馆正式启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字节跳动签署《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合作备忘录》,首批资金1000万元定向用于三方合作开展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古籍活化与数字化等公益项目。
据了解,在古籍修复项目中,专家组根据古籍的破损情况、文献开发使用计划,以及历史、学术和艺术等多维度价值,选择104册件古籍列入此次资助修复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10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开展修复工作。
以国家图书馆重点藏品《永乐大典》为例。此次修复的“湖”字册(2272-2274卷)收录了有关“湖”字的诗词文等,包括谢灵运诗、唐宋元明人诗文,以及宋元人词等内容。王国维、赵万里等名家就曾从中辑出数首古诗。2014年,国家图书馆将此册大典仿真影印出版后,仍有学者从中辑出《全宋文》《全宋诗》《全宋词》遗漏之篇目。
在修复前,此册《永乐大典》前后书衣已经面板脱落,书脊完全缺失;书衣内层纸板也已经严重分层空壳,丝绢面料严重缺损。
国家图书馆修复团队对书叶用纸进行了纤维分析检测,据此选择补纸;在书衣的修复上,也不再局限于选购相近绢料用于修补,而是对《永乐大典》书衣用绢的绢丝粗细、密度等数据进行了准确测量,并经反复多次实验,复原织造出与原件相似的绢质样品,再据此定制新绢。
为使新绢在色彩上接近原件,修复人员参考了历史文献记载,辅助对书衣的分析检测结果,选择当时最有可能使用的传统植物染料对其染色并老化,再经锤制、全色等步骤,最终得到适合修复原件的补绢。
同时,古籍修复小组成员又借助体视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对接口处的每根绢丝梳理调整,以实现最好的修复效果。在此次修复项目中,国家图书馆修复师宋玥第一次接触到体视显微镜,她在显微镜下一边用手调整经纬丝,一边通过显示屏观察经纬丝的变化与操作情况。
资深古籍修复专家,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张平在20年前曾参加过《永乐大典》修复。他说,此次“湖”字册借助现代科技,对纸张、丝绢等进行检测,从而确定了正确的修复方案,修复效果超出预期。
除了资助古籍修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字节跳动公益,在其他古籍保护项目上也取得一定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先后依托云南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培训107位古籍修复师;在古籍活化方面,推出“全民晒书”“寻找古籍守护人”等互联网话题,拍摄《穿越时空的古籍》纪录片。此外,字节跳动公益还与北京大学携手推出“识典古籍”数字化平台,依托字节跳动OCR(文字识别)、NLP(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智能技术,助力中华典籍数字化整理,并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目前,识典古籍平台已上线1100余部古籍。据悉,这些成果也将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一橙)